最新文章

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持續進步的Evernote仍然是最好的工作夥伴



幾個月前大家開始關心Evernote會不會倒閉的問題,我自己也同意Evernote雖然好用,但是似乎沒有明顯的進步,不夠有吸引力讓客戶持續使用甚至掏錢訂購。(可參考下列文章)

但是最近我覺得Evernote真的回魂了,這幾次的更新下來不得不稱讚Evernote最近的改版,無論是Android版還是Windows版都有進步,實際使用上更得心應手,能確實的增加工作效率;真正的回歸到他們的筆記或工作夥伴的核心路線去前進。這也讓我想到前幾週網路文章提到的:專注把核心做好,讓現在的使用者更「愛」你比起找更多「喜歡」你的使用者要來的更重要。

以下分享我喜歡的新功能:

2015年9月21日 星期一

找歐洲平價機票的技巧與注意事項


十月底我跟朋友Kenneth準備去歐洲40天,旅行的開銷當中,交通、住宿是前幾項大的固定花費,怎麼樣在安全的前提下,用最便宜的價格抵達歐洲和遊歷各個城市,是還滿有趣的一個自我挑戰。

以下整理我在這次旅行準備過程的心得和閱讀的參考資料,希望對也想旅行的朋友有幫助和更快上手。

2015年8月1日 星期六

Anki在國考上的運用技巧(進階篇)


Anki是我準備考試的好朋友,使用了三四個月也有了一些心得,一直想要分享這些技巧,但是最近在準備估價師考試,沒時間詳細的寫,所以在這邊只是先簡單摘要一些技巧給有需要的朋友看,考完再來重新改寫。

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由英國曆史學家、政治學家帕金森提出,他經過多年調查研究發現一個人做一件事所花的時間差別可以非常大:他可以在10分鐘內看完一份報紙,也可以看半天;他可以20分鐘可以寄出一疊明信片,也可以花一整天的時間才寄出。特別是在工作中,工作會自動地膨脹,佔滿一個人所有可用的時間,如果時間充裕,他就會放慢工作節奏或是增添其他項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

從上面可以得到很重要的一個小結論:「工作變多,是因為我們『有多少時間,就找得出多少事做』

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部落格更換新版型


前陣子想了很久要更換新版型,就在昨天終於暫時完工了!有幾個功能我覺得真的很滿意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哪裡可以上皮革課程?


很多人知道我會做皮件之後都會問我能不能教他,如果有時間的話我是很樂意的,不過老實說我覺得我的功力還不夠到開課教人的程度,原因是因為我還沒有足夠原創作品、名氣還有教學的標準流程,因此通常我都會建議去外面的工作室上課或是直接購買現成的作品

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鬧很大的集資爬山事件


這兩天討論度很高的新聞就是台大學生募資登山這件事,看完之後覺得是不怎麼重要的新聞,但我驚訝的是很多平常不怎麼表示意見或是溫和的朋友也在臉書上大力的反諷跟指責,讓人意外

或許有不對的地方,但我覺得很多人是先討厭他們(或台大)之後再去找更多理由來討厭他們;又有的人將這一小群人的行為上綱到整個台大群體,認為是台大人的傲慢或是台大教育的失敗等等,實在過於小題大作

跟一些人的想法一樣,我也覺得是企劃寫不好。如果他們跟公益或是對社會有益的內容做連結、回饋一些有點誠意的東西(感謝卡、登山過程寫真書等),再加上網站刪去隱藏著高傲姿態感的文字,應該也不會被罵的那麼慘

集資爬山錯了嗎?》這篇文章當中舉了幾個例子,看看你覺得是否他們這樣做,會讓你覺得比較好一點:
如果他們所購置的所有登山裝備,都將會經過完整維護後轉交給未來的學程學員,你會比較願意支持嗎?
如果他們願意承諾未來出社會首月薪水的一部分、贊助像亞成鳥計畫一樣的團隊,你會比較願意支持嗎?
如果有更多的如果,你會願意再給他們一次或更多次的機會嗎?

總之還是覺得鬧這麼大不可思議


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

面對厚厚一本參考書該如何閱讀,及建立自己的架構?


前幾天有朋友問我不動產的法規繁多,即使看補習班整理的參考書也是厚厚一本,常常陷入不知道如何讀的情況,問我有沒有比較好的讀法?針對這個問題我提供我的作法給大家參考。

2015年5月23日 星期六

「關於我」是網站很重要的一頁


之前看李醫師說他上強哥的部落格寫作課程中提到,「關於我」是網站或是部落格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頁面,現在看來果然不錯

今天逛到了The Sky of Gene這個部落格,當看完作者對於羅輯思維頻道的看法後,不由自主的好奇作者的背景是什麼,恰好在左邊他就提到他是馬來西亞華人,台灣清華大學學士、碩士畢業後去美國念博士,現在在中研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很妙,就是會不由自主地想要知道更多關於這個人的背景,如果他的背景對於他所書寫的內容有加分作用時,會對它的內容覺得增色不少。會有這樣的行為不知道是為什麼,人的八卦心理?還是對於網路匿名的不信任,所以如果寫作者提供更多他的資訊會讓我們對於內容比較信賴?對此我暫時還沒有結論

想到這裡就覺得考完試該來修改一下部落格的版型、關於我頁面和Linkedin頁面介紹了,考完試也差不多該開始找工作了!

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返校讀書的小失落


回熟悉的政大商院圖書館看書,習慣性地走到經理人月刊櫃前想看最新的雜誌時卻發現空無一物。拉起櫃子看看過去的刊物,也只有2014年的雜誌靜靜躺在架上,不禁猜測是已經停定了。

有點失落,因為我覺得經理人月刊是很不錯的月刊,以實用的技能和提升個人能力為主,而不是像有的商業類雜誌是美化過的故事和業配文。

或許是經理人月刊對於師生的研究方面沒有太大的幫助吧,畢竟政大現在缺錢到連包種茶節都要停辦了,砍掉一些效用較低的雜誌期刊也不值得奇怪

2015年5月16日 星期六

困局


臉書前幾天公布一個報告,聲稱其實不是臉書的運算機制讓資訊泡泡產生,而是使用者本身的喜好讓這些資訊泡泡產生

2015年5月14日 星期四

怎麼做到吸收量的四倍產出?我的想法


《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略讀心得當中我提到要用吸收的四倍來做產出,但是這個想法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很困難,因為一天下來我們閱讀的量很多,甚至達到上百篇文章,如何能夠讓自己能夠更進一步的多出四倍呢?

其實這可能是一個誤解

如果真的要用總吸收量的四倍來產出,任何人都無法做到,因為我們每天接收到的資訊爆炸的多,也因此大腦要讓我們去遺忘,才不會被這些資訊過載。但是更重要的問題是,仔細想想,真的全部的內容都是重要的嗎?

一篇文章當中真正重要、打動你的可能僅僅是其中的一段,甚至只是一句話而已。從這一句話中你得到了什麼啟發、有了什麼想法,從這一點開始我們進而擴充、產出,這才是我認為正確的轉換方式,而不是說看到任何東西都要寫個四倍的產出,那麼有的人臉書上充滿了抱怨或是沒意義的內容,何必浪費自己的時間來企圖在裡面找到有價值的東西呢?

在不動產估價上有一句話很有意思:Garbage in, garbage out,雖然產出很重要,但是也要注意投入的內容是否有價值,針對有價值的內容我們才進一步的去加值,這是我覺得的另一個部分。



2015年5月12日 星期二

眼睛有異物感時怎麼辦?怎麼找星期六日有營業的診所?


星期天下午午睡起來發現眼睛好像有東西跑進去,非常不舒服,但是又找不到有營業的診所,

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樂在學習


晚上到圖書館看書,看到許多國高中生抱著書苦讀,看到他們就讓想到自己也是這樣讀過來的

以前家教的時候學生會問我「為什麼人要讀書」,我自己的答案是因為讀書可以改變自己。有些事情要經歷過才會學到的,這種要靠經驗累積;但透過讀書可以從別人的經驗中去學,讓你即使沒有經歷過也可以吸收到經驗,未來要做的話可以多一分把握;又或是讀書可以看到有別於你原本的想法,擴展你的知識版圖,只是還是要有能力去判讀正確與適用性

但是每個人的時間都有限,所以對於無窮且持續增加的知識來說,只有兩種方法解決上面的問題:第一個是知道要捨棄一些東西不學習;第二個則是增加學習的效率


從高中的時候我就很喜歡翻閱學習技巧類的書,有了一些心得和技巧也在網路上分享,漸漸覺得我在這方面的確有熱情,我希望能夠更有效率地去學習、去做某些事情,而且讓生活變得更好

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東西要學,有時候沒有到下一個階段的時候,我們不會關心下一個階段的事情,但是時候到的時候就要開始學。例如學生時期關心課業愛情、社會新鮮人時期關心薪水和專業技能、新手爸媽時期關心如何養育孩子、爺爺奶奶時期關心健康養生。

每個階段都有很多東西要學,這些學習可能無法避開,但是有一個東西可以陪我們從頭走到最後,那就是學習的技巧跟心法,它就是一個工具,可以套用在任何的階段,減少我們在那個階段摸索的時間,所以我認為是非常划算的投資

最後,我自己是把學習「學習」當成是一輩子的功課,因為人、科技、環境都會改變,抱持著不停摸索修正的態度,我很樂意一輩子當個快樂的學習者。


2015年5月5日 星期二

放假時的校園自殺救護


今天回學校圖書館看書,當我想上廁所的時候突然聽到左方傳來重物撞擊的聲音,轉頭眼角餘光看到了一個物體墜落在圖書館的窗外

那形狀有點像是人。

推開椅子我快步穿越窗邊諸多看書的學生走到墜落物的前面,真的是一個人仰面癱倒在柏油路上


有點不敢相信放假的時候也會遇到這種事,我轉身衝向圖書館櫃台告訴館方有人疑似墜樓,請他們打119。館方人員馬上跟我走到窗邊確認是人後馬上打給駐警隊和119

在等待救護人員以及警方到達之前,我收好貴重物品跟一個圖書館管理員走向墜樓人,希望他還有呼吸,不過駐警隊已經到了希望我們不要看先離開

---

後續情況大概就是駐警隊、警察打了幾個電話跟我確認我目擊的情況;去找老師的時候還被關心我目擊之後有沒有受到什麼衝擊,是否需要接受輔導。

只能說還好消防役讓我見多了各種奇怪事情,火警、貧病苦還有屍體算是習以為常,今天的墜樓讓我想起上次半夜跑去的另一個案件(連結)

其實消防役真的還不錯啦,很多很特別的經驗:)

2015年5月1日 星期五

國考生如何知道新修法條與修法的理由? - 「立法院法律系統」查詢教學

 
  準備國家考試,新修法條絕對是很重要的必看內容,因為這是讓舊題能夠有新意的一個地方,也是考驗考生有沒有跟上法律修法脈動的一個好方法。

  有補習的人,補習班會幫你整理新修法條有哪些,但是對沒有補習的人來說只好自力更生囉!以下內容是我某次搜尋法規修法的筆記,提供有需要的朋友參考。另外本篇有的截圖文字比較小,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點圖放大觀看!

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

為什麼我們要把時間花在既「不重要又不緊急」的臉書資訊上面

前陣子聽了嚴長壽先生的演講,其中的一段讓我敲響心中的警鐘,回憶起過去曾讀過管理學大師告訴我們的時間管理方法,分享給大家:


已故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曾經建議我們在做時間管理時,可以把事情用兩個標準來衡量,那就是「重要」與「緊急」兩個類別。這個時間管理方法非常廣為流傳,但可能不少人不知道是出自這位大師。

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國考生必看!殺手級的考試複習、背誦軟體Anki


準備考試的過程中,我希望找一個手機的單字卡軟體讓我能善用零碎時間背法條,沒想到卻意外的發現我目前為止最驚豔的學習軟體Anki!

因為這一篇不是打算寫Anki的介紹文章,而是想紀錄它可以如何運用在地政士以及其他考試中,以及為什麼我們應該要用Anki來學習,所以許多Anki技術與背景上的細節就不多提了,有興趣的可以參考網友翻譯文章《Anki教學系列:目錄》,裡面的眾多內容,相信可以滿足想要學習Anki的人!


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隨身攜帶口袋筆記本和筆,紀錄臨時的靈感與想法

Photo Cr: Nivek Liu

一直以來我都習慣將資料、心得以及靈感保存在Evernote裡面,行動中也會用手機板的Everntoe,用錄音、拍照、文字輸入等方式來記錄,真正的做到了資訊集中管理來幫助我工作,但是這幾天我在思考其實可以在口袋裡面放一本小筆記本來做隨手的紀錄

起因是前幾天我跟許久不見的學長聊天吃飯,在和他們暢談未來工作的發展目標時我收穫很多,當我想要短暫的把交談內容做一個筆記的時候,我發現了用數位化紀錄的缺點,那就是做速記時仍然不夠快,而且打開手機紀錄大家普遍會認為你在看時間、看通知、回訊息等等,無論哪一種都是你是在不專心的划手機!這絕對是很不禮貌的一種印象。

因為前面的狀況讓我思考還是要回到紙本筆記本來做隨手的筆記。而這個筆記的性質很清楚,他的目的不是幫我做深入的思考,所以我不必用到方格筆記本的三分活用法,而是必須要輕便好攜帶,讓我能夠放在口袋裡隨時記錄靈感和啟發。


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

hTC手機視訊分享畫面功能

昨天跟Alice用Skype視訊的時候他發現他的新手機Eye有一個分享螢幕的功能,可以一邊視訊一邊把他手機的畫面分享給視訊的另一方看。

覺得這個功能很酷,例如想要分享手機中的照片就可以直接開分享後,打開自己手機中的相片集給對方看。又或是要遠距離教人使用軟體的時候,可以直接用你的手機畫面展示給對方看。

不過雖然廣告畫面拍的很棒,實際用起來的畫質卻沒有那麼清晰,不知道是否可以調整。此外這個功能仍然有華而不實的感覺,畢竟能夠在手機上進行的事情不多,共享給對方可以看什麼呢?但新功能還是讓人感到興奮啦!


成功上榜者共同在做的事?地政士金榜心得整理

Photo Cr: Nivek Liu
在上個月寫應考2015地政士的策略文章中,我已經把我這次準備的策略具體化,希望能夠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偏離我的策略。若是上榜的話,可以驗證這套方法的可行性;若是沒有上榜的話,也可以有依據來做檢討、改進,繼續努力。

在閱讀一些教人如何準備考試的應考策略書中都會提到「金榜心得」,其實金榜心得就是上榜者準備與應考經驗的分享

閱讀金榜心得主要有兩個好處,第一是能夠讓你一窺成功上榜者他們的作法,學習後納入自己的策略模組當中;第二是當讀書讀累的時候,看看這些認真努力的上榜者的分享,你會提醒自己不可以懈怠,讓你重新充電般的可以繼續努力下去、相信自己現在的辛苦是必經之路。

我從PTT國考版(Examination)找了歷屆12位上榜者的心得,合成一部59頁的金榜心得,仔細閱讀,並且從中吸取眾上榜者的經驗,歸納、分析後寫成了4頁半左右的筆記,發現眾多上榜者雖然有不同背景、不同策略,但其中也有一些共同的策略與模式,讓我猜想是否這會是考試上榜的眾多要素之一?

以下是我的筆記與心得:

2015年4月2日 星期四

閱讀筆記:5個你不該只經營臉書的理由,特別是第6個

今天臉書上看到一篇文章《5個你不該只經營臉書的理由,特別是第6個》,寫的真的深得我心,過去兩個月開始學習如何經營臉書粉絲團,真的覺得臉書是一個強大的工具,但是也是一個讓人困擾的工具。

就如同作者說的,臉書的貼文內容存活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個小時,貼文的自然觸及可能過了一兩天之後就不太增長,那麼為了要不停地觸及使用者,臉書的管理員只好不停的產生新的內容,或是轉貼別人臉書團的貼文,甚至劍走偏鋒盜用別人的內容。


我在經營臉書專頁的時候也有遇到同樣的困擾,在臉書這樣的規則、特性之下,經營者肯定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所以由此可以發現,制度會影響人的行為

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扣除掉"用很少的人力產生很多內容"這一種無法長久的作法之外,我發現大致上有四個作法:

  1. 第一是有大量的作者來產出。例如GQ Taiwan,他們臉書一天可以貼高達20個貼文以上,但是這是建立在他們有大量的作者、合作作者與原創內容的前提,因此或許只有內容聚合網站才有辦法做到
  2. 第二是轉貼別人的文章。轉貼別人文章的好處是不用自己寫,但是缺點是你只是幫別人增加流量而已,沒有自己的東西。
  3. 第三是改貼照片,就不需要思考太多文字的內容,但是有時候好的照片也難求
  4. 第四是將以前的貼文、文章重新分享。其實如果是好的內容,應該是經得起時間淬鍊的,所以再分享一次也沒有問題。例如我常看到電腦玩物分享的一些文章,點進去看完覺得不錯,往上一拉發現竟然是2013的文章,讓我佩服當時他就可以寫出這麼完整的Evernote方法論。


因此目前我的作法與作者建議的一致,同時經營多個社群,特別是部落格與臉書。要體會到不同數位工具之間的特性,去做最適合的使用。

例如雖然臉書有很多的缺點,但是它的優點也很多,例如他上面的使用者應該是目前最多的,所以很多你的親朋好友都可以再上面找到、幫你宣傳。又或是臉書使用的年齡層逐漸上升,這雖然看似缺點,但是如果你的消費族群是比較偏中年的族群,那麼其實很棒!

臉書目前給我的感覺有點像是日報的新聞,發布出來之後很多人會看到,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熱度逐漸降低。想想有多少人會去看前幾天或是上個月的報紙?但是的確是一個如果內容適合,可以馬上接觸到很多人的工具。

不過臉書也是有可以打廣告,只是我還沒有用過,聽說是一個比較有效率的方法,每天如果預算不高也能夠觸及滿多人的,有時間應該來研究一下,應該會比用自然觸及要來的有效吧!(臉書的陰謀啊....)

題外話是我也有看到有的部落格,他開設臉書粉絲團、Google+專頁其實是為了要增強他的SEO效果,因為聽說似乎這樣可以提高搜尋的權重。而他也的確沒有特別花時間去經營,只是把他的文章轉貼到Facebook,頂多加上一句Summary而已。(WFU Blog)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些社群都是被動的讓使用者去看,其實我覺得有點沒有效率,過段時間想去研究@Line,這種可以強迫推到使用者手機當中的行銷或是傳達訊息的方式,或許對行銷人員來說比較直接且節省時間精力。

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

經營部落格的成就感


有點奇怪為什麼最近部落格點閱率越來越高,看Blogger後台流量來源的搜尋關鍵字,發現有滿多是搜尋「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來的

開無痕模式用Google頁面搜尋「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之後發現,這篇文章竟然排在Google搜尋第一頁的第六個XD

一方面覺得很高興,用書名這麼廣泛的關鍵字,我的文章可以在這麼前面;另一方面也覺得有點戒慎恐懼,希望我的內容能夠幫看的人帶來一點新知和收穫

想要繼續分享我的學習經驗,也鞭策自己不斷的進步,挑戰自己!

Acer V3-371加裝記憶體

Cr:Nivek Liu
上個月把用了四年半的筆電淘汰,買了Acer V3-371-58MP,目前為止都還滿滿意的~

筆電的規格:
Intel i5-4210U
240G SSD
4G RAM
13.3吋 霧面 Full HD 螢幕

其實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重量1.5公斤,比上一台還要輕、薄,放到包包裡負擔也不會很重;電池續航力開省電模式可以到六個多小時,帶出門如果不是要一直用的話,不用帶充電器也可以。而且充電器也有改進,變得小巧好攜帶,跟以前大大顆線又很粗的充電器比起來進步很多啊!

上圖其實是把筆電拆開來加裝一條4G RAM的照片,拆開來才發現電子工藝的美。

換上後使用起來感覺又更加流暢了,讚!

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羅輯思維」初體驗


這兩天在看這幾年在中國很紅的網路節目─「羅輯思維」。要稍微注意的是,節目的名稱並不是邏輯的「邏」,而是用主持人羅振宇姓氏的「羅」字。

目前看了兩個羅輯思維的影片,第一個影片是「秦始皇在隱瞞什麼?」是討論秦始皇在歷史史料為什麼這麼欠缺,是不是被人為給隱瞞了什麼?引用的書是《秦謎》

另一個影片「瘋狂的投資」則是從《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這本書開始,帶到另外一本《瘋狂的投資》,講的是十九世紀末一位企業家投資長達四千英里以上、橫跨北大西洋的海底電報纜線的故事。

聽主講人羅胖講故事,我覺得這是很有趣的一種休閒方式。

其實最近都在蒐集這類可以用聽的學習新知的影片來源,因為台中、台北兩地往返的車上不適合做用眼的活動,所以後來發現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耳讀」了。

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

Google Map整合進Uber成為一種交通方式?!

Cr:Nivek Liu
這是前幾天我要從家去古亭附近一間咖啡廳的Google Map搜尋畫面。仔細看最下面一欄。

讓我非常驚訝的是,當我跟往常一樣選擇大眾運輸工具的時候,最下面竟然跳出了「Uber」!Google告訴我搭乘Uber大約多久會到,車資大約多少,距離我搭上Uber又需要多少時間等等。

實際點選這個選項後,會轉而開啟Uber App,讓我開始搭乘Uber。

這個畫面讓我驚訝的點有兩個:
  1. Google已經把Uber當成是一種大眾運輸方式了嗎?
  2. 這是由Google主動,還是由Uber開啟的合作?

Google Map中整合Uber很明顯的對於Uber有很大的好處,幫Uber達到了大量宣傳行銷的目的。想想每一台Android手機當中都有裝Google Map,如果未來每一台手機搜尋大眾運輸都可以看到Uber的車輛,就算轉化率只有0.1%,都會是一個可怕的數字。而Google Map要能夠取得目前附近的Uber車輛,顯然不是自己可以取得的,必定是Uber提供的。Uber有釋出API嗎?我不太清楚

如果是由Google Map要求開啟合作的,那麼這可以看出Google希望能夠做的是提供完整的交通資訊服務平台(或是更進一步的,生活資訊服務平台),透過不同公司之間的合作,將使用者更深的拉進Google Map的使用者社群當中。

例如前陣子看到的新聞是Google也跳下來做飯店、機票的比價服務,因此從一開始旅遊的前、中、後,Google Map都可以幫你完成

未來的Uber和Google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呢?令人期待

4/1補充:
後來搜尋一下之後發現原來這是去年就發布的更新,我晚了一年才發現啊!

但或許是台灣也沒有那麼快就跟進這個更新?因為我也滿常用Google Map,真的是前幾天才第一次發現有這個選項...

另外還有就是使用者必須在手機上同時有安裝Uber才會開啟這個功能,因此上面提到的,只要是Google Map的使用者,就可以看到Uber的乘車資訊,這件事是不會發生的。

但是未來有沒有可能這樣改?如果利益足夠大的話,我想未必不可能!因為如果Google只提供你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當地的運輸公司未必會分成給Google,對Google來說沒有實質的金錢好處;但是如果Google和Uber談好怎麼分成的話,Google幫Uber招攬生意,自己也有營收,why not!

延伸閱讀
Google Map改版,整合Uber叫車服務
如何利用 Google 地圖估算 UBER 乘車路線及時間

2015年3月22日 星期日

A4方格筆記本使用心得與自製技巧

Photo Cr: Nivek Liu

看完《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之後,很多人應該會有股衝動,想買本方格筆記本試試看吧

作者在書中提到,不要用小的筆記本,而是最好用大一點的,因為書寫範圍的大小會影響你思考,還舉出知名作家大前研一甚至特別訂製用跟全版報紙一樣大的方格筆記本來工作

實際試用A4大的方格筆記本後發現還真有道理,大的筆記本書寫起來的確比較舒適,而且有足夠的空間寫自己的心得和留白以供未來回過頭來再使用

另外其實我很欣賞書中提到的將筆記本攤開當成一整個平面來用的用法,誰說筆記本一定要一頁一頁的寫下來,不能兩面一起寫呢!只是我們被過去使用的習慣制約,攤開筆記本最直覺的就用我們常用的寫法而已

最後分享我個人最近的小妙招:

去逛過書局或文具店你會發現越大本的方格筆記本越貴,而且通常都不便宜,動輒三、四百,甚至五百以上

但其實我發現可以去買B5或A4大小的方格活頁紙,整疊送去影印店請他把有洞的地方切掉後膠裝,這樣可以只用大約$120左右的成本得到一本大的方格筆記本囉!有機會不妨試試看吧!

註1:圖中是用無印良品的A4方格活頁紙做的筆記本,覺得如果無印的磅數再厚一點會更好

2015年3月16日 星期一

台大訪友

中午與好友Tom在台大附近相約聊天,Tom依然很認真,雖然我早就很久以前沒有辦法理解他所研究的領域,但仍然聊得很開心

聊完後獨自待在台大某大樓窗邊使用電腦,用著新買電腦的時候覺得充滿欣喜,告別前台已經使用四年半的筆電,雖然感謝它在這段期間協助我完成很多工作,但是也真的已經不敷使用

工具的順手與否真的決定工作的效率,就如同故事告訴我們的一樣:只埋頭苦幹的砍樹,效果未必會比先花一點時間磨利斧頭要來的好。工欲善其事、需先利其器,非常重要。

重點整理
  1. 大陸書局:專業教科書為主
  2. 若水堂:文史、通俗書為主
  3. Revolver bar:藝術素描($250)、酒吧 (臉書)(G+)
  4. 咖啡兩周內喝掉,養豆也是兩周內(與Cafe lulu相衝突)
  5. 韻缺低價豆
  6. 男女生喜歡的電影不一樣,去看金牌特務吧!
  7. 有的進步難以衡量,光是弄懂就已經耗盡氣力。

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應考2015地政士的策略

Cr:Nivek Liu, 台中

檢討了去年的讀書計畫後,我對剩下的兩個月要怎麼準備地政士有一些策略跟想法。

讀書的策略是用師傅刷油漆的方式。刷油漆不是刷一次就好,而是會有很多層塗料,一層一層薄薄均勻的覆蓋上去,最後才能夠讓牆面能夠很完美

用在讀書上就是希望每一次讀過一輪科目,不求完全沒有遺漏,但是要能夠掌握整體的印象。然後透過大量的迴轉、重複,加強印象。每一次讀過一輪的時間都會越來越短,最後希望能夠在考前將範圍讀過九次以上

而且要將念的科目平均,一個禮拜中每一科都要念到,不能夠像去年一樣一直讀同一科,那一科剛念完當然記的很熟,但是準備完其他科,那一科就忘了。

理想狀態是一天讀兩科,兩科互相交替讀,這樣每兩天就會念過一次考試的科目,讓印象不會太模糊,也不會因為將時間切的太零碎而沒辦法完整念書。

答題的策略則是將常見考古題的內容模組化,將重要的內容寫出一個自己的版本,碰到多數題型都可以將這個內容模組套用上去。這樣做的好處除了節省答題時間之外,也是用短的時間創造高品質的內容。

就如同《考典》作者所說,應考並不是真的要你在考場上當場寫出一篇好的申論題,真正的戰場是在考場外就開始了!考場外準備考試的時候,你就應該已經先想好、寫好你的申論題了,到考場上只是重新組合、微調內容,使它能夠符合該題的要求而已。

執行的步驟則有以下幾步:
  1. 第一步,將考試科目的法條都先「完整讀過一次」。這邊的讀過還沒有到背誦的階段,而是對考試的範圍有一個輪廓、印象,藉由完整的讀過每一條法條,對整個地政士的考試體系建立一個架構。
  2. 第二步,開始寫過去十年的考古題。寫考古題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知道目前自己的實力水平在哪裡,距離上榜還差多少的分數與努力;第二是透過歷屆考古題,來推測全部考試範圍中的重點落在哪裡,反覆出現的法條,他重要的程度就比從來沒有考過的高上許多。

    事實上不動產的範圍非常的廣,而且有非常多的理論與實務見解,因此我想這不是一次考試的事情,而是一輩子的學習。但是考試是有期限的,我只能追求在有限的時間內來考上,取得這個最低的資格後在持續的進修,因此怎麼樣在最短時間內打中紅心是考試考取的重點。

    透過寫考古題,能夠認識到法條重要程度的差異在哪裡,這時候再回去看已經讀過一輪的法條,將兩者結合再一起,就可以找出百分之八十的考題出自於哪百分之二十的法條,然後將百分之八十的時間強攻那百分之二十的法條
  3. 第三步是將第一步和第二步結合再一起,把已經理解完的20%重要法條一條一條背誦下來,將它內化成你的文字用語,能夠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的地步。

    因為透過考古題的撰寫,我體會到地政士考試訣竅無他,就是將法條熟稔的使用出來。既然考試的設計是這樣,想要通過就必須讓自己適應這個規則。

    同時要做的事情是和一起讀書的夥伴定期的互相出模擬考題,藉由完全沒有辦法預知會出什麼題目的模擬考,來實際感受這段時間讀書的成果和目前的缺漏。
  4. 第四步,將法條內容重新排列組合、跨法條的做整理、比較。舉例來說,同樣的土地增值稅重購退稅內容可能會出現在土地法、平均地權條例、土地稅法當中,那麼各個法律之間對這個的要件有沒有不同?有什麼差異,做橫向的比較。

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

設定資訊吸收的上限,維護你的思考品質!

前陣子我學到了用輸入兩成輸出八成的原則來逛臉書,讓滑手機逛臉書後不再有空虛的罪惡感(詳見:《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略讀心得)

但是實行一段時間後,另外一個問題來了,臉書或網路上太多資訊,我仍然花很多時間在上面怎麼辦?

我想,其實我們可以設定一個每天資訊攝取的上限,當看到一定量的時候就應該停止接收資訊,透過明確的數字來強迫自己突破資訊蒐集焦慮症,把剩下的時間拿來消化、吸收

具體的做法就是斟酌你想要在網路上學習多少的量,舉例來說,我習慣把看到的資訊都剪貼到Evernote裡面,因此如果我認為我能夠最大負荷的量是一天「20則」有價值的資訊,那麼當閱讀了20則之後,我就告訴自己當天「蒐集」的功課已經夠了,接下來要進到「吸收」、「生產」階段

前面20則的量怎麼訂因人而異,但是原則上就是要能夠讓你除了閱讀資訊之外,還能夠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和活用學到的知識,記得輸入兩成、輸出八成的原則,也就是說要用比蒐集多四倍的時間做思考、吸收

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略讀心得

Cr:《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封底

前幾天在書店站著用一點時間快速翻了好友Ken推薦的這本書,覺得還滿有趣的,簡單寫一下心得。

事實上就如同眾多題序者說的一樣,事實上這本書要教的不只是用方格筆記本,而是「思考的技術

聰明人(書中的稱呼)之所以是聰明人,是因為他們接收一個資訊之後會更深的去思考、運用,所以才能成為聰明人。而書中提到的筆記本三分法可以強迫使用者去用這樣的方式思考,久了之後成為習慣,加深、加廣思考,甚至產生行動,而達到作者所稱「改變人生」的目的


看到這邊的時候我覺得很有趣,因為前段時間我也在臉書上分享了看完《庸才猛抄筆記,人才勤寫心得》後的啟發,恰好跟這本書中的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分享如下:

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Innivek獨立網址成立

最初開設部落格是希望能分享自己在生活、工作中學到或觀察到的東西,讓每一個人不需要從頭開始研究,而是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將精力著重在更多的創新與應用上面

寫部落格也是幫自己的學習作一個成果的總結。從一個想法冒出、一邊試驗一邊在Evernote裡面寫草稿、到最後在部落格上圖和編輯格式,看到自己的文章漂亮的在網頁上呈現,對我來說也充滿了成就感

雖然寫的東西不多,但確實都是投注很多時間去完成的,所以今年春節放假時,我決定給「Innivek」一個專屬的家:


購買網址除了希望能有一個專屬於自己家的感覺的網址之外,也是讓未來有了擴充性,如果未來不用Blogger而是跳到worldpress.com甚至是自己租空間架站也都能夠將無縫接軌,不用煩惱要怎麼轉移原本的內容和流量

至於部落格的內容似乎總是與原先預想的不一樣這個問題,我決定不要想太多,就是分享就對了,分享一切我覺得有價值的想法、有價值的內容,或許久了之後再回過頭看才能了解到底自己走出的是什麼樣的路

但可以肯定的是,Innivek部落格一切內容都來自Nivek ─ 希望能夠為世界創造價值希望網路上因為有Innivek這個部落格而能夠更好


2015年2月20日 星期五

寺廟與科技之間可以存在什麼樣的可能性?

▲ 2013年新年行天宮頭香照      Cr:Nivek Liu

  初一早上和家人一起到行天宮參拜。今年是行天宮宣布不燒香、祭供品的第一個新年,因此也相當有參考性,看看這樣改變傳統的做法能否受到認同。而實地去看的結果人也非常多,至少簡單來看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在行天宮的時候發現有一件有趣的事,那就是捐款的時候已經改用電腦登記、列印的方式,只要報上你或是家人的電話號碼,就可以查到你的姓名、地址還有一些相關資料(例如契孫等)。若是捐款的話,捐款完後會馬上從旁邊的小印表機列印出來收據,讓你作為捐款的證明和憑證,可以用來記帳或是報稅時使用。

  據說這個系統在去年就開始使用,也測試過滿長一段時間,從一開始的一兩台電腦,到現在幾乎每個台後的工作人員都有一台協助登記。而且據說不只是行天宮有做,龍山寺等寺廟也已經在使用。

2015年2月13日 星期五

看食安與便宜便當新聞有感

這一年來食安風暴不斷上演,過一段時間就會查出又有某個東西違法添加某些東西或是使用劣質商品,因此某個東西又不能吃了,而這個頻率已經固定到讓人甚至習以為常的節奏。

幾周前看到下面這一則新聞:


看到這則新聞時其實心裡有點感觸。

恰好那段時間一位朋友因為辦活動委託我做手環,但是開出的價格非常低,幾乎沒有辦法賺錢。但是由於對方是多年的好朋友,加上是活動要用的,所以即使靠近成本價還是接了。
 
Back To Top
Copyright © 2014 癮尼維克 Innivek. Designed by Odd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