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羅輯思維」初體驗


這兩天在看這幾年在中國很紅的網路節目─「羅輯思維」。要稍微注意的是,節目的名稱並不是邏輯的「邏」,而是用主持人羅振宇姓氏的「羅」字。

目前看了兩個羅輯思維的影片,第一個影片是「秦始皇在隱瞞什麼?」是討論秦始皇在歷史史料為什麼這麼欠缺,是不是被人為給隱瞞了什麼?引用的書是《秦謎》

另一個影片「瘋狂的投資」則是從《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這本書開始,帶到另外一本《瘋狂的投資》,講的是十九世紀末一位企業家投資長達四千英里以上、橫跨北大西洋的海底電報纜線的故事。

聽主講人羅胖講故事,我覺得這是很有趣的一種休閒方式。

其實最近都在蒐集這類可以用聽的學習新知的影片來源,因為台中、台北兩地往返的車上不適合做用眼的活動,所以後來發現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耳讀」了。

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

Google Map整合進Uber成為一種交通方式?!

Cr:Nivek Liu
這是前幾天我要從家去古亭附近一間咖啡廳的Google Map搜尋畫面。仔細看最下面一欄。

讓我非常驚訝的是,當我跟往常一樣選擇大眾運輸工具的時候,最下面竟然跳出了「Uber」!Google告訴我搭乘Uber大約多久會到,車資大約多少,距離我搭上Uber又需要多少時間等等。

實際點選這個選項後,會轉而開啟Uber App,讓我開始搭乘Uber。

這個畫面讓我驚訝的點有兩個:
  1. Google已經把Uber當成是一種大眾運輸方式了嗎?
  2. 這是由Google主動,還是由Uber開啟的合作?

Google Map中整合Uber很明顯的對於Uber有很大的好處,幫Uber達到了大量宣傳行銷的目的。想想每一台Android手機當中都有裝Google Map,如果未來每一台手機搜尋大眾運輸都可以看到Uber的車輛,就算轉化率只有0.1%,都會是一個可怕的數字。而Google Map要能夠取得目前附近的Uber車輛,顯然不是自己可以取得的,必定是Uber提供的。Uber有釋出API嗎?我不太清楚

如果是由Google Map要求開啟合作的,那麼這可以看出Google希望能夠做的是提供完整的交通資訊服務平台(或是更進一步的,生活資訊服務平台),透過不同公司之間的合作,將使用者更深的拉進Google Map的使用者社群當中。

例如前陣子看到的新聞是Google也跳下來做飯店、機票的比價服務,因此從一開始旅遊的前、中、後,Google Map都可以幫你完成

未來的Uber和Google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呢?令人期待

4/1補充:
後來搜尋一下之後發現原來這是去年就發布的更新,我晚了一年才發現啊!

但或許是台灣也沒有那麼快就跟進這個更新?因為我也滿常用Google Map,真的是前幾天才第一次發現有這個選項...

另外還有就是使用者必須在手機上同時有安裝Uber才會開啟這個功能,因此上面提到的,只要是Google Map的使用者,就可以看到Uber的乘車資訊,這件事是不會發生的。

但是未來有沒有可能這樣改?如果利益足夠大的話,我想未必不可能!因為如果Google只提供你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當地的運輸公司未必會分成給Google,對Google來說沒有實質的金錢好處;但是如果Google和Uber談好怎麼分成的話,Google幫Uber招攬生意,自己也有營收,why not!

延伸閱讀
Google Map改版,整合Uber叫車服務
如何利用 Google 地圖估算 UBER 乘車路線及時間

2015年3月22日 星期日

A4方格筆記本使用心得與自製技巧

Photo Cr: Nivek Liu

看完《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之後,很多人應該會有股衝動,想買本方格筆記本試試看吧

作者在書中提到,不要用小的筆記本,而是最好用大一點的,因為書寫範圍的大小會影響你思考,還舉出知名作家大前研一甚至特別訂製用跟全版報紙一樣大的方格筆記本來工作

實際試用A4大的方格筆記本後發現還真有道理,大的筆記本書寫起來的確比較舒適,而且有足夠的空間寫自己的心得和留白以供未來回過頭來再使用

另外其實我很欣賞書中提到的將筆記本攤開當成一整個平面來用的用法,誰說筆記本一定要一頁一頁的寫下來,不能兩面一起寫呢!只是我們被過去使用的習慣制約,攤開筆記本最直覺的就用我們常用的寫法而已

最後分享我個人最近的小妙招:

去逛過書局或文具店你會發現越大本的方格筆記本越貴,而且通常都不便宜,動輒三、四百,甚至五百以上

但其實我發現可以去買B5或A4大小的方格活頁紙,整疊送去影印店請他把有洞的地方切掉後膠裝,這樣可以只用大約$120左右的成本得到一本大的方格筆記本囉!有機會不妨試試看吧!

註1:圖中是用無印良品的A4方格活頁紙做的筆記本,覺得如果無印的磅數再厚一點會更好

2015年3月16日 星期一

台大訪友

中午與好友Tom在台大附近相約聊天,Tom依然很認真,雖然我早就很久以前沒有辦法理解他所研究的領域,但仍然聊得很開心

聊完後獨自待在台大某大樓窗邊使用電腦,用著新買電腦的時候覺得充滿欣喜,告別前台已經使用四年半的筆電,雖然感謝它在這段期間協助我完成很多工作,但是也真的已經不敷使用

工具的順手與否真的決定工作的效率,就如同故事告訴我們的一樣:只埋頭苦幹的砍樹,效果未必會比先花一點時間磨利斧頭要來的好。工欲善其事、需先利其器,非常重要。

重點整理
  1. 大陸書局:專業教科書為主
  2. 若水堂:文史、通俗書為主
  3. Revolver bar:藝術素描($250)、酒吧 (臉書)(G+)
  4. 咖啡兩周內喝掉,養豆也是兩周內(與Cafe lulu相衝突)
  5. 韻缺低價豆
  6. 男女生喜歡的電影不一樣,去看金牌特務吧!
  7. 有的進步難以衡量,光是弄懂就已經耗盡氣力。

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應考2015地政士的策略

Cr:Nivek Liu, 台中

檢討了去年的讀書計畫後,我對剩下的兩個月要怎麼準備地政士有一些策略跟想法。

讀書的策略是用師傅刷油漆的方式。刷油漆不是刷一次就好,而是會有很多層塗料,一層一層薄薄均勻的覆蓋上去,最後才能夠讓牆面能夠很完美

用在讀書上就是希望每一次讀過一輪科目,不求完全沒有遺漏,但是要能夠掌握整體的印象。然後透過大量的迴轉、重複,加強印象。每一次讀過一輪的時間都會越來越短,最後希望能夠在考前將範圍讀過九次以上

而且要將念的科目平均,一個禮拜中每一科都要念到,不能夠像去年一樣一直讀同一科,那一科剛念完當然記的很熟,但是準備完其他科,那一科就忘了。

理想狀態是一天讀兩科,兩科互相交替讀,這樣每兩天就會念過一次考試的科目,讓印象不會太模糊,也不會因為將時間切的太零碎而沒辦法完整念書。

答題的策略則是將常見考古題的內容模組化,將重要的內容寫出一個自己的版本,碰到多數題型都可以將這個內容模組套用上去。這樣做的好處除了節省答題時間之外,也是用短的時間創造高品質的內容。

就如同《考典》作者所說,應考並不是真的要你在考場上當場寫出一篇好的申論題,真正的戰場是在考場外就開始了!考場外準備考試的時候,你就應該已經先想好、寫好你的申論題了,到考場上只是重新組合、微調內容,使它能夠符合該題的要求而已。

執行的步驟則有以下幾步:
  1. 第一步,將考試科目的法條都先「完整讀過一次」。這邊的讀過還沒有到背誦的階段,而是對考試的範圍有一個輪廓、印象,藉由完整的讀過每一條法條,對整個地政士的考試體系建立一個架構。
  2. 第二步,開始寫過去十年的考古題。寫考古題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知道目前自己的實力水平在哪裡,距離上榜還差多少的分數與努力;第二是透過歷屆考古題,來推測全部考試範圍中的重點落在哪裡,反覆出現的法條,他重要的程度就比從來沒有考過的高上許多。

    事實上不動產的範圍非常的廣,而且有非常多的理論與實務見解,因此我想這不是一次考試的事情,而是一輩子的學習。但是考試是有期限的,我只能追求在有限的時間內來考上,取得這個最低的資格後在持續的進修,因此怎麼樣在最短時間內打中紅心是考試考取的重點。

    透過寫考古題,能夠認識到法條重要程度的差異在哪裡,這時候再回去看已經讀過一輪的法條,將兩者結合再一起,就可以找出百分之八十的考題出自於哪百分之二十的法條,然後將百分之八十的時間強攻那百分之二十的法條
  3. 第三步是將第一步和第二步結合再一起,把已經理解完的20%重要法條一條一條背誦下來,將它內化成你的文字用語,能夠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的地步。

    因為透過考古題的撰寫,我體會到地政士考試訣竅無他,就是將法條熟稔的使用出來。既然考試的設計是這樣,想要通過就必須讓自己適應這個規則。

    同時要做的事情是和一起讀書的夥伴定期的互相出模擬考題,藉由完全沒有辦法預知會出什麼題目的模擬考,來實際感受這段時間讀書的成果和目前的缺漏。
  4. 第四步,將法條內容重新排列組合、跨法條的做整理、比較。舉例來說,同樣的土地增值稅重購退稅內容可能會出現在土地法、平均地權條例、土地稅法當中,那麼各個法律之間對這個的要件有沒有不同?有什麼差異,做橫向的比較。

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

設定資訊吸收的上限,維護你的思考品質!

前陣子我學到了用輸入兩成輸出八成的原則來逛臉書,讓滑手機逛臉書後不再有空虛的罪惡感(詳見:《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略讀心得)

但是實行一段時間後,另外一個問題來了,臉書或網路上太多資訊,我仍然花很多時間在上面怎麼辦?

我想,其實我們可以設定一個每天資訊攝取的上限,當看到一定量的時候就應該停止接收資訊,透過明確的數字來強迫自己突破資訊蒐集焦慮症,把剩下的時間拿來消化、吸收

具體的做法就是斟酌你想要在網路上學習多少的量,舉例來說,我習慣把看到的資訊都剪貼到Evernote裡面,因此如果我認為我能夠最大負荷的量是一天「20則」有價值的資訊,那麼當閱讀了20則之後,我就告訴自己當天「蒐集」的功課已經夠了,接下來要進到「吸收」、「生產」階段

前面20則的量怎麼訂因人而異,但是原則上就是要能夠讓你除了閱讀資訊之外,還能夠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和活用學到的知識,記得輸入兩成、輸出八成的原則,也就是說要用比蒐集多四倍的時間做思考、吸收

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略讀心得

Cr:《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封底

前幾天在書店站著用一點時間快速翻了好友Ken推薦的這本書,覺得還滿有趣的,簡單寫一下心得。

事實上就如同眾多題序者說的一樣,事實上這本書要教的不只是用方格筆記本,而是「思考的技術

聰明人(書中的稱呼)之所以是聰明人,是因為他們接收一個資訊之後會更深的去思考、運用,所以才能成為聰明人。而書中提到的筆記本三分法可以強迫使用者去用這樣的方式思考,久了之後成為習慣,加深、加廣思考,甚至產生行動,而達到作者所稱「改變人生」的目的


看到這邊的時候我覺得很有趣,因為前段時間我也在臉書上分享了看完《庸才猛抄筆記,人才勤寫心得》後的啟發,恰好跟這本書中的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分享如下:

 
Back To Top
Copyright © 2014 癮尼維克 Innivek. Designed by Odd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