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略讀心得

Cr:《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封底

前幾天在書店站著用一點時間快速翻了好友Ken推薦的這本書,覺得還滿有趣的,簡單寫一下心得。

事實上就如同眾多題序者說的一樣,事實上這本書要教的不只是用方格筆記本,而是「思考的技術

聰明人(書中的稱呼)之所以是聰明人,是因為他們接收一個資訊之後會更深的去思考、運用,所以才能成為聰明人。而書中提到的筆記本三分法可以強迫使用者去用這樣的方式思考,久了之後成為習慣,加深、加廣思考,甚至產生行動,而達到作者所稱「改變人生」的目的


看到這邊的時候我覺得很有趣,因為前段時間我也在臉書上分享了看完《庸才猛抄筆記,人才勤寫心得》後的啟發,恰好跟這本書中的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分享如下:


《這兩天滑Facebook跟看書的心得》
開Facebook是放鬆接收大量資訊的休閒,但是大量接收完之後,怎麼轉成具體的行動我覺得也很重要,不然會覺得好像知道很多東西,但生活卻還是沒有改變,就只是把資訊塞入腦中而已
回憶去年讀到的《慢想力》提到:「現代人的本能不是深度思考,而是觸及最靠近自己的媒體音頻,放鬆的方式是把更多資訊塞進腦袋裡;跟上最新資訊成為一種癮頭,一旦沒有就覺得焦慮。」
前兩天看到或許可以解決這個狀況的方法,就是運用「輸入兩成、輸出八成」的原則來加深思考
具體做法是在FB把看到有思考價值的內容,新視窗(點人名下面的時間)開啟後用Evernote Web Clipper轉存下來,再用四倍以上的篇幅提問、思考、圖解、換句話說(任一或多種),把接受的內容消化並加值,甚至轉存到行動筆記本裡面設定提醒,讓逛臉書也變成能留下記錄的學習

再看一次本文最上面的那張圖吧!

Cr:《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封底

以《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書中的格式為例,「事實區」就是你最直接所接受到的訊息;「解釋區」是你因為事實區而延伸的想法與重點整理,這部分促使你去思考本質;「行動區」寫下能夠達到結果的行動項目。以上三個區域各約占1/3,扣掉標題的空間後實際上大概事實區就是占2成左右,與《庸才猛抄筆記,人才勤寫心得》的論述非常接近。


略讀後我進一步思考應該如何在數位筆記上運用書中提到的思考技術?因為我認為既然這是一套思考模式,就不應該受限於使用工具的種類,而是能在不同載具上使用才對。而且我相信未來是數位的時代,就算用實體的方格筆記本去思考,最終還是要轉存成數位的檔案才能更好的去搜尋、連結與統整資訊,進而創造更多價值(例如Evernote的延伸內容功能),所以仍然有必要去構思一套完整的數位筆記方法

以上是我對該書略讀後的一些想法,但未必是真正書中想呈現的概念,未來有機會再補上詳閱後的心得和作者傳達的理念供大家作為參考囉:)

2015/3/22 補充A4方格筆記本使用心得與自製技巧

2015/5/16 補充:
等到了!電腦玩物站長Esor今天發表的《一分鐘學會幫你理出頭緒的筆記 3 層空間格式法》這篇文章,就是我認為數位時代下的筆記方法,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參考一下!每個人都可以配合自己的使用習慣去做一些調整、優化,但是我認為基本的精神不會脫離這篇文章。

2015/5/14 補充怎麼做到吸收量的四倍產出?我的想法



Share this:

張貼留言

 
Back To Top
Copyright © 2014 癮尼維克 Innivek. Designed by OddThemes